一、团队介绍

基本情况:团队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导向,聚焦城镇水环境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等前沿领域,依托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合创新中心、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致力解决城镇污水处理中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瓶颈,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战略目标。
带头人:刘长青,二级教授,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担任“一带一路”生态环保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北控水务“智慧水务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荣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十三五”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课题,指导学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全国一等奖。

主要成员:肖宜华,教授,博士生导师,校三八红旗手,担任芬兰环境科学学会委员,近三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此外团队还有副教授6人、博士后1人,学科背景覆盖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水利、市政工程、生态学、地理学等领域,形成多学科、多技术协同创新梯队。
科研成果:近年来,团队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近3年发表SCI论文49篇(一区占比63%),高被引论文6篇,他引次数776次。参与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技术指南》和《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技术指南》等团体标准。

团队获批授权发明专利6项,其中1项已转化(山东青云绿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550万元)。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项,刘长青教授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肖宜华教授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二、科研感想
以“严谨”为锚,筑牢治水科研之基
水环境治理容不得丝毫马虎。城镇水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是一道复杂难题。从污水处理的减污降碳到废水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从管网模型的参数校准到智慧水务算法的验证,只有秉持“如履薄冰”的态度,严谨细致地对待每一组数据、每一次实验,才能确保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在城镇排水管网堵塞预警技术研发过程中,团队老师和同学针对历史过往及实验采集的海量数据,认真分析、严谨求证,最终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与专家系统分析的数学模型,成功应用于荣成市部分城镇污水管网的实时监测和堵塞预警,为该市城镇水务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做出应有贡献。
以“勤奋”为楫,深耕科研攻坚之路
水环境治理是场持久战。不管是团队实验室凌晨的灯光,还是雨季泥泞的河道采样现场,更是污水处理现场不断调试的反应设备,从小试到中试再到生产性实验,每一个科研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勤奋和刻苦的工作。在团队承担的黄河口及胶州湾生态环境监测课题研究中,无论老师还是同学,冒酷暑、斗严寒,被渔民打趣为“泥人”团队,但终为各类有效数据的取得打下坚实基础,所有数据都将为相关水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规划发挥应有价值。
以“求实”为舵,锚定民生需求之本
研究要“顶天”,更需“立地”。水环境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提升百姓福祉,因此,在团队经历的所有实际项目工艺设计时,都会多想一想是否适应北方冬季低温特性?是否与地方经济状况实际相匹配?在开发智慧管控平台时,我们都会多考虑基层管理者的操作便捷性;制定治理方案时,我们都会多倾听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真实诉求。将论文写在齐鲁大地的河湖沟渠间,用科研成果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正重塑水务行业形态。作为智慧水务领域的探索者,我们将在夯实传统水处理技术根基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思维边界,用跨学科思维破解科学问题和工程难题,以大数据驱动优化水资源配置,既做脚踏实地的“水质守护者”,又当勇立潮头的“智慧水务人”!